“系统协作”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以系统观、整体观、核心观、协同观为指导,把“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视为一个子系统,其上级系统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再上一级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高级母系统是“社会建设”。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的平行系统包括:新时代文明实践、社区社会组织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基层智慧社区建设等,他们的关系既彼此独立又互为支撑。乡镇(街道)社工站运行过程中包含五个子系统,分别是任务接收、需求评估、项目设计、资源配置、项目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按照法律规定,村(居)民委员会是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也就定位了村(社区)社工室的定位是服务终端,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功能定位应该是一个系统协作平台。
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服务性任务的承接平台。县(区)党委、政府、群团等20多个部门在社区有服务性工作,乡镇(街道)与之对应的仅有3~5名工作人员,形成了事多人少的工作局面。由于工作职责不同、分管领导不同,工作人员选择了各自为战,即使服务对象相同也难以形成合作方案,导致服务落实不充分。乡镇(街道)社工站设立后,把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的服务任务都接收在一起,会发现各部门的服务目标群体存在重叠交叉,部分服务场地和服务设施可以错峰共用。
群众需求的收集平台。当事人的需求长期没有得到回应或者当事人的需求未被及时发现就容易出现不良事件。社会工作者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中,在建立充分信任关系后,通过与当事人及其邻居、亲友的访谈,系统地掌握村庄(社区)内个体、家庭、集体的需求。职业的敏锐性和专业的评估手段,使他们能够收集到服务对象自己意识不到或描述不出的需求。需求被收集起来以后,依据难易度、缓急度、持暂性、发展性及补救性等维度进行划分,确定需求等级,与上级任务对比后进行匹配。
社工服务项目的设计平台。乡镇(街道)社工站是以程序逻辑模式为指导,将来自多部门的繁杂、具体、间断性和碎片化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梳理,把服务内容相似或服务对象一致的任务进行合并,把上级任务和群众需求进行融合,把补救性服务与发展性目标结合在一起考虑,完成工作任务和活动的项目化转换。其逻辑起点是服务对象的改善或某项工作任务要达成的效果,以此为目标来设定需要开展的具体工作,明确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物资,“以终为始”进行项目设计,即:回应什么问题、达成什么目标、需要多长时间、实施方案和步骤、如何评估结项、需要配置哪些资源。项目设计完成后,把活动平铺在时间轴上,资源的消耗和任务的完成,都在时间轴上可被实时监测。
社会资源的整合平台。社工站首先要对辖区内的资源进行盘点和梳理,有形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场地、空间等;无形资源如时间、技术、知识、经验、智慧、组织、关系、熟识度、非职权影响力、社区社会资本等。然后,再把经过整合后的资源匹配给有需求的项目。
村(社区)社会工作的督导平台。在系统协作模式中,直接服务下沉至村(社区)社工室,村(社区)社工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直接服务居民。乡镇(街道)社工站为村(社区)社工提供政策支持、资源支持和专业督导支持,确保服务成效。在政策支持方面,乡镇(街道)社工站要打破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与民生服务相关的政策资源;在资源支持方面,要联动慈善资源、志愿者、新乡贤、专业服务组织等社会性资源。两种资源协同合作,聚焦服务需求和社区问题开展工作。督导一方面要帮助基层做好发展规划,承担培养本地专业人才的责任,引领专业服务发展;另一方面负责接收村(社区)社工室转介的疑难个案,指导其解决重点问题,成为村(社区)社工的专业支撑力量。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
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把握基层服务过程中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将党的政策、主流价值观念融入到居民服务中。工作中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由社区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吸纳社会组织代表、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新乡贤等参加党建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社区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村(社区)主任委员承担行政管理性职责。在居民服务方面协助整合各类场地、设施、信息、人力等资源,为服务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撑。
村(社区)社工师供职于村(社区)社工室,受党组织书记的领导。在督导的专业支持之下,发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专业服务的作用。村(社区)社工师有三个特征:一是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持有资格证书或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二是能够长期生活在村(社区),对村(社区)的情况熟悉;三是通过政府或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而获得薪资。
村(社区)社工员是从村(社区)居民中自发产生出来的。进行牵线、调节或管理红白事的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学历年龄等原因已经无力考取资格证书,如河北正定县的“帮大哥”“帮大姐”,可以辅助专业社工师开展服务。
村(社区)志愿者是自愿为本村(社区)奉献劳动和时间的居民,承担本村(社区)需要而又力所能及的基础性服务任务。社区志愿者有三个特征,一是本村(社区)的居民;二是所奉献的劳动和时间用于解决本村(社区)的问题和促进本村(社区)的发展;三是不受薪。
村(社区)公益人是村(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发挥着组织有共同需求或意愿居民的作用。社区社会组织的成员自愿无偿为本村(社区)提供特定领域的服务,他们只关心某一类事情,只愿意为这类事情无偿付出自己的劳动,例如,和谐养狗问题、公共资源分配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在本文中,社区社会组织被描述为以解决村(社区)问题、促进村(社区)发展为目的,通过自筹资金完成特定任务保持自我生存,具有自发性、非营利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征。服务性、公益性和互助性村(社区)社会组织是重点发展和培养对象。村(社区)公益人具有五个特征:一是由党组织推荐,按照一定程序,由成员投票通过产生;二是对本村(社区)内的某类问题或需求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或是对社区未来的发展有憧憬,愿意组织大家一起去实现;三是有强烈的村(社区)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有一定的团队治理和领导能力;五是不受薪。
村(社区)慈善人员是村(社区)内部自愿给本村(社区)捐赠资金和物资的人员。村(社区)慈善人员有三特征:一是与本村有关联,如本村(社区)的居民、业主,在本村(社区)开办工厂的人员,祖籍本地现在外谋生发展的人员;二是捐赠的资金和物资用于解决本村(社区)的问题和促进本村(社区)的发展;三是没有经济利益诉求。村(社区)慈善人员发挥着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的作用。
村(社区)新乡贤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参与村(社区)治理的人,发挥着动员社会资源和编织社会网络的作用。本文对村(社区)新乡贤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描述: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身体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要求;二是身心健康、修养良好、家庭和睦、邻里友善、事业有成、德高望重;三是熟悉乡土人情,有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和解决困难问题的智慧;四是已实现经济上和时间上的自由;五是有强烈的助人意愿和乡土荣誉感;六是不受薪。
村(社区)全体居民与业主是社区建设与服务的核心相关人。村(社区)内各项目事务关系到其生活安排的方方面面,培养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愿、提升参与能力、拓展参与空间,能够增强社区认同,促进社区团结,形成社区和睦相处、和谐共进的状态。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乡镇(街道)社工站是县(区)党委领导的综合性基层治理举措;其功能定位为系统协作平台;运行机制是多方参与的系统协作。具体服务开展中强调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委员、村(社区)主任及委员、村(社区)社工师、村(社区)社工员、村(社区)志愿者、村(社区)公益人、村(社区)慈善资源、村(社区)新乡贤、村(社区)全体居民的多方参与、系统协作。
【本文为2021年河北省民政厅重点课题《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实务探索与研究——以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为切入点》的阶段性成果。】
(李素庆是通讯作者,系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生;刘猛系河北省社会工作促进会秘书长)
来源:《社区》6月上